有一个小孩很贪玩,经常独自一人到野地里捉蚱蜢玩。有一天,他用了不一会工夫,就捉住了许多蚱蜢。正在他高兴的时候,有一只蝎子从他的眼前跑过去。小孩以为它也是蚱蜢,就毫不犹豫地追过去,伸手就抓。没想到,这只“蚱蜢”却恶狠狠地举起毒刺,对他说:“来吧小孩,如果你真的敢来抓我,就叫你试试我毒刺的厉害!”

  从“初入职潮一直到“告老还乡”,其间数十年的职业生涯,必定会遇上形形色色的人,必定会与成百上千的人打交道,而这些人都是一人一样、各不相同。

  如何判别各式各样人的特点,如何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在交往过程中有效地保护自己,诸如这样一些问题,都是职场人士从一开始就必须学习和研究的学问。

  如果在职场上,认识不到“研究人”的重要意义,对于和自己打交道的人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或者即使了解了,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那么迟早会因此吃亏。若运气不好,有可能会彻底栽倒在这上面,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小孩那样,不知道蚱蜢和蝎子的区别,不了解蝎子是一种有剧毒的虫子,以为所有类似的虫子都像蚱蜢一样。正是由于有这种认识,所以还想以对待蚱蜢的方式对待蝎子。必然会面临极大的危险,有时,或许会遭到致命的一击。

  针对职场的特点和需要,如何“研究人”,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思想上要认识到“研究人”的意义,弄清其重要性。进而通过思考和总结,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其次,按照自己的判别标准,把职场人际关系圈中的人区分成四个类型:一是所谓的“好人”;二是“一般人”;三是“值得警惕的人”;四是所谓的“坏人”。

  为什么说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区分呢?因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好人”或“坏人”。之所以有所谓的“好”、“坏”之分,完全是由于判别标准所致。本拉登虽然很“坏”,但也有人认为他是领袖级的“好人”。

  判别标准也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性,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比如,有人认为“对我好的人,就是好人”,有人则认为“大多数人认为是好人,就是好人”。在北京时认为是好人,但到了上海,则很有可能就会发生变化。

  不论每个人的判别标准如何不同,但在确定判别标准时,必须把握两个原则:一是“适合自己”的原则。不论别人如何认为,只要自己觉得“这个”标准正确就行。总之,只要自己认同了,那就是标准。

  二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原则。如果标准经不起实践经验,“好人”不好,“坏人”不坏,就说明有问题,需要进行调整或改变。

  再次,区分了类别后,就需要区别对待。对于所谓的“好人”,就要充分信任,将其纳入自己人际关系的“核心圈”,经常交心;对于“一般人”,要正常交往,但不可走得太近,保持不即不离的方式;对于“值得警惕的人”,要尽可能保持距离,避免过多接触;对于“坏人”,可以采劝不理睬主义”,也完全可以采劝斗争”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