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29岁现象

  大家都知道“59岁现象”——许多国企的老总年龄接近60岁时,一改过去勤恳、节俭的本色,盖因在60岁国企老总法定退休年龄之前,他们心态失衡;而“29岁现象”却鲜为人知,但在中国“29岁现象”比“59岁现象”普遍得多。

  什么是“29岁现象”?

  我在多年培养、使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员工在20多岁时,学习工作有激情,工作上勤勤垦垦、踏踏实实,生活有艺术、有情趣,可是到了29岁左右,按说应该更成熟更有价值才对,但反而情绪波动大、工作浮躁急功近利。

  表现在看书、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忽高忽低,设定的工作目标或高不可攀或放弃追求,对下属或要求过分或听之任之,对亲友不耐烦,对团队尤其是对上级经常抱怨牢骚,对待批评建议经常没有耐性甚至反应过分激烈,老虎屁股摸不得,经常比过去,讲排场慕虚荣,对自己过去的同学朋友羞于提起现在的职位或收入,内心经常将自己与认识不认识的姣姣者做不切实际的比较,比较之后往往自惭形秽、自怨自艾、自我放逐,严重者陷入重度抑郁症。

  生活没情趣、工作无效率,经常是心里着急行动却无力无效,就像人们梦中经常遇到的紧急情况:想跑迈不开腿,向动动不了,想说张不开嘴,人际关系不是冷漠就是紧张。

  过了30岁这个坎之后,这类人有两种结局:一种原来就乐观、平和的,通过及时努力调整一切正常化了。但有很大一部分人挣扎抗争不过,就此消极麻木、一副万事皆休、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注意到这种状况多发生在30岁左右时,找他们分析原因,他们自已也不是很清楚,但是经常听到这种人哀叹:“快30岁了,成了家没立业,什么时候立得起来呢?我什么时候能像你们一样?”

  三十还没立业!对我触动很大,记得我30左右的时候,虽然没有明显上述症状,但也因功未成名不就,失衡焦虑了好一阵,好在及时用“阿Q精神抚慰疗法”调整过来了,都是“三十而立”这句古语害了大家。

  20多岁时,都知道是打基础的时候,要想今后有成就,现在就要多付出,心态较平和,也有一定的耐心;当快要到30岁时,眼看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的结果没能达到社会上讲的“立业”的期望和标准时,对父母不好交待,不好意思见同学朋友,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给自己制造很多无形的压力,而且越来越大。

  那什么是社会的“立业”标准呢?我认为是人们对三十而立要达到的社会期望水平过高。改革开放初期各行业充满了机会,各专业也因沉寂了十年,所以到转型期很多人一夜暴富。时代对77、78级80年代的毕业生格外惠顾,给他们创造了快速立业的机遇,成名成家相对容易;而到90年代末和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各行各业向专业化推进,而且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这时成名立业的周期在拉长,进入门槛一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