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assion
我是一位一岁半孩子的全职妈妈,孩子出生后一直没有上班,心里有喜有乐。近期在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感觉受益匪浅。道出了很多现在做家长的一些教育理念。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
这本书的作者是尹建莉,她是一位教育专家,是教育硕士,现在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这本书是作者16年来的教子手记,她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品学兼优,曾跳级两次,2007年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大学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无痕。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主题,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给了我们意识形态上的震撼和生活细节中的指导。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一:打针有些疼
尹老师提到圆圆一岁八个月因急性肺炎打针时,当妈妈给她个心理预期时,她心态非常镇静就接受了打针而且还很配合护士。尹老师提到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的几个原则: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下着孩子。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里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或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前两天我就拿孩子做个试验,孩子生病了感冒咳嗽很厉害,需要给他吃药,我家孩子从小不喜欢吃甜,所以喂甜药和苦药都一样。这次我就耐心平静的告诉孩子,说宝宝感冒咳嗽是不是不舒服?宝宝就点点头。那宝宝想不想让感冒赶快好?宝宝又点点头。然后告诉宝宝吃了药就能让感冒好了。要是不吃药,感冒咳嗽会更严重的。孩子好像能听得懂似得就说:好。我就说宝宝这个药有点甜,当时我觉得孩子虽然心里还是不喜欢喝,但没有哭闹。当时我觉得宝宝真是什么话都能听懂。之前每次吃药都是灌药,而且她用尽所有的力气挣脱就不张嘴,哭的满身汗,有时候还吐。所以这次就很乖的配合吃药。虽然这药是甜的,但是孩子不太能接受,我就说宝宝一口喝了,喝口白开水嘴里就舒服了,宝宝就很乖的接受了。
二:给小板凳揉揉疼
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他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谈到给“小板凳揉揉痛”我就会想到,很多家长看的孩子不小心磕碰什么东西时,家长为了安慰孩子,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障碍物”,所以现在我们带孩子出去的时候孩子动不动就拿手打别的小朋友。
昨天我亲眼看见一个男孩差不多一岁半,一个三岁的女孩子也在那玩,他过去朝三岁的孩子脸上打几下,男孩妈妈看见说不要打姐姐,还很大声的吆喝他说:再打姐姐我就揍你。你想过没有,当孩子去打人时,大人越说千万不要大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个动作使得孩子认为能引起家长的注意。前两天我看过关于孩子打人的处理方法:在孩子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道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继续出击,平静离开。同时被冲击的孩子家长要冷静,可以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你们俩握握手吧。
对于孩子打人此事很多家长不会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这是不好的方法,是一种“复仇行为”他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不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的心里健康。大人可能会想,桌子碰了孩子,我不过是打打桌子,桌子又不懂得疼。所以在这本书尹老师提到圆圆被东西碰倒,她会亲亲孩子的疼处,安慰孩子“马上就不疼了,宝宝不哭了”,安慰的稍好一些时,再想对待她一样,带着他给小板凳揉揉疼,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疼了”。
这样做,不但没有让小板凳站在她的对立面,还能成为朋友分担痛苦,并让孩子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如果平时孩子不小心磕碰,家长能很友好的采用“给小板凳揉痛”的做法,相信家长们在教育孩子就越来越轻松了。
许多家长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事实上,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不要责怪,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的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如果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从不去虔诚地思考,不去理性地处理,只是凭性情做事,一遇到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脾气,这只能说明你是个任性的家长。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凡事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改变自已比单纯地督导孩子更重要!看似不教育的教育比教育的教育更有效!身教永远大于言教!对我来说,孩子的性格有些倔强,不能容忍别人缺点和错误。其实问题的根本是在自身,以前我脾气也很暴躁,也一直埋怨自己的孩子爱发脾气、不听话等等,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坏习惯都是我带给她的,因为孩子的很多举动是学大人的。所以我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正自己的缺点,像尹老师说的那样,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一种方式去做去说去做。希望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也能真正的再长大一次,努力让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妈妈、一个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