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林俊德】
工作到最后一刻
【获奖名片】纵死终令汗竹香
【人物事迹】
林俊德(1938年3月13日-2012年5月31日)福建省永春县人。爆炸力学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空中爆炸冲击波、地下爆炸岩体应力波、爆炸地震波、爆炸安全工程技术、强动载实验设备与实验测量技术等研究工作。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中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出生于福建永春大山深处一个偏僻乡村,少年时期因家境贫寒一度辍学,靠着政府资助上完了中学、大学。1960年,林俊德从浙江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 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 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突出贡献】 在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和同伴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奖4项,部级二等以上科技奖11项,立一、二等功各一次,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证书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78年4月,他被国防科委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荣获国防科委首届学习雷锋、“硬骨头六连”先进代表大会、科学大会奖。 当选2012年度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模范和“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 2013年2月18日,中央军委追授林俊德同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胡占凡: 把能够拥有的时光都献给了岗位,最后还在向目标冲锋。这是一位真正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张瑞敏: 以智殉国,铸就成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致死攻坚,绽放成死亡之海的倔强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