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不萦于怀

   庄子《大宗师》对真人有十分充分的解释和阐述。字面意义上看来,真与假相对,真人就是能够守住本真的人。庄子概念中的真人则要加一点,守住本真,同于天道,优游于自然、人世。这不啻是理想化的,既能守住本真,又能从容舒徐于人世间,只能是心灵的最高境界,必须有慧根且勤修炼。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谋事。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假于道者也若此。”

  以上《庄子·大宗师》中原文,我以为这一段是对真人的总括,以下诸句都是在此基础上的生发和具体阐述。大言不惭,但解这几句。

  陈鼓应的直译如下:什么叫做真人?古时候的真人,不违逆微少,不自恃成功,不谋虑事情;若是这样,过了时机而不失悔,顺利得当而不自得。像这样子,登高不发抖,下水不觉湿,入火不觉热。只有知识到达与道相合的境界才能这样。

  本人乱解如下:

  不逆寡”是不以寡为逆,言入寡境,孤掌不鸣,举世无谈者,亦不以为逆,怡然自足。是说不以自己的境遇为意。不以世人之言,世俗之境遇为标准,通达自然,以一己之真心为心,免入他人之地狱。

  “不雄成”是不倚成而雄,言入顺境,功成名就,万众景仰,亦不雄踞其上,自以为睥睨天下,得意非常。依然是说得失不以外在标准为标准。

  “不谋事”是说无机心,随性所为,不为刻意求成而失却本心,但尽心尽性而已。

  倘若做到以上几点,则“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有过错,不管是人言,还是己意,都不会后悔,做得对,不管得到肯定与否,也都不会自鸣得意。得则得矣,失则失矣,淡然处之,世间名利,曾不略萦于怀。

  得失既不萦于怀,顺逆既无挂于心,自然处高位而坦荡荡,不会有高处不胜寒之感,入水而不为水所侵,入火而不为火所灼。即便是万众唾骂,口水泛滥,也不会被溅到一点(不雅不雅,哈哈)处于庸众之中而不失本色,如履薄冰之时,依然淡定从容。不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始终宠辱不惊,因而外在环境也无法伤其毫发。

  只有智识与自然之道相合,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古人的典籍完全是开放式的,见仁见智,而且中国的文字本来就诸多歧义,也可能是某一时代有其特定的解释,其意义经历历史的演变而完全改变了,需要专业的考证才能理解,但是大多数就是有多种歧义,能够自圆其说则可。谁能够千年之后情测庄子之意,但凭灵性啦。